短視頻刷多了確實會影響大腦結構
戳藍字“九邊”關注我哦!
假期去了趟上海,在機場隨便買了本書,也就是那本《掌控習慣》,本來沒指望啥,沒想到有些內容還挺受用。裡邊講的很多東西之前我也有點體會,經作者一說更加清楚了。今天再跟大家聊聊。
先說下那個書名,英文名字叫《atomic habits》,也就是原子習慣,作者認爲每個人的生活就是由一個個原子一樣的習慣構成的,可以通過優化這些習慣來讓生活變得更好一些。感覺英文書名更有逼格一些,可能不太利於推廣吧,於是就改了成《掌控習慣》。你問我推薦這本書不,不太推薦,網上看幾句摘要就夠了。
義女大生畢業前慘遭男友殺害、棄屍水溝 萬人上街響應反婦女受暴日
作者提到的內容裡,我覺得最關鍵的兩件事:
先說第一句:重複一個動作,會導致大腦發生生理變化。
“重複行爲改變大腦”這事,在之前另一本書裡也看到過,那本書裡講的更加詳細一些。說咱們的神經網絡,剛開始就跟無數的山間小路似的,稀稀疏疏。後來有些路用的多,有些用的少。
璟都艾美2字头插旗小青埔商业用地
經常被用的那些通路上,就被裹上了“腱鞘”,變成了高速公路,到了三十來歲就慢慢固化,形成了類似很多國家的整體格局似的,有大動脈級別的高速路,有不那麼繁忙省道,還有不咋寬的縣道,最末梢是水泥的村道。
形成“高速公路”這些路徑會涌現出“自發性”,我們可以一邊用筷子吃飯一邊嘮嗑,另一隻手還在那裡刷微博。這事咱們看着沒啥,其實在不會用筷子的人眼裡,難度和你踩着獨輪車寫ppt差不多。
不斷地重複,會把人逐步往“無意識”方向塑造,也就是重複的次數多了,大腦會形成“硬鏈接”,從此不用意識參與也能自動駕駛。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爲啥能在雙輪的自行車上保持平衡,我們也能輕易做到不看鍵盤就噼裡啪啦碼字碼代碼。可能當你仔細想爲啥能在自行車上保持平衡的時候,反而容易摔下來。
此外新手開車的時候喜歡看“點位”,在後視鏡裡看到哪個點的時候該怎麼拐。但是等開個幾萬公里,慢慢就自己也說不上來憑藉什麼依據做決策,卻總能做到“擦邊而過”,面對複雜路段也能做到心裡有數。
當然了,騎自行車、不看鍵盤碼字和開車這事依舊屬於低層次的行爲模式,有時候咱們還可以看到更高層次的“自動駕駛”。
大家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說法,說象棋大師們都可以做到下一步就看清了接下來十幾步,我在很長時間裡對這個說法也深信不疑。不過後來看了好幾個象棋大師的訪談,比如那個中村光,卡斯帕羅夫,卡爾森等等,發現並不是真的。
他們都說自己頂多能預測兩三步。大師們下棋並不是在那裡跟人工智能似的,看一眼就推斷出來了接下來的所有可能性。
吵死人! 竹市取締改裝車噪音今年增加535件
他們下棋跟你騎車差不多,戰術和目的是清除的,但是具體操作過程全靠感覺,看一眼棋盤,就能發現某個位置閃閃發亮,可能還沒來及思考,已經落子了,這也是爲啥他們能做到同時對戰十幾個人。
反倒是兩個頂高手對局,他們經常思考的問題是,“我爲啥一眼就想往那個位置落子”,“有沒有更好的選擇”等等。也就是先有感覺,然後才思考那樣下子合不合理。當然了,這種類似直覺一樣的東西,是他們長年累月跟別人對戰和研究棋譜形成的反射機制,需要大量的練習,頂級水平還需要很高的天賦。
這就給了我們一種理論上的支持,某件事你做的不太好,可能並不是咱們笨,可能就是單純的重複次數太少。
更關鍵的是,只要你不斷去重複,潛移默化就有改變,大腦會變得很擅長幹那件事。只是這種改變太過細微,每天的進展用顯微鏡看都看不到,大部分人很快就放棄了,只有極少人能走到最後。
俄媒:西方对俄战略或转向长期遏制
更重要的是,類似記憶力這些我們一直以爲天生的東西,也和大量的訓練強相關。已經有非常嚴肅的研究發現,倫敦的出租車司機海馬體確實變大了,退休之後又變小了。
我在绝地求生捡碎片 清酒半壶
在以前沒有導航的年代,在密如蛛網的倫敦開出租車是一個非常富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記憶大量的街道信息,負責記憶的海馬體一直在忙乎,可不是變大了,司機們的記憶力也就變好了。等到退休,長時間不用又退休了。
這也告訴我們一件事,無論是對我們自己,還是對孩子,平時少說類似:
“我的記性不行”;
“我數學不行”;
我可以獵取萬物
“我家孩子天生學不會xxx”
這些暗示、標籤化或者“定義”會讓人自然而然地放棄使用某個技能,因爲自己不行嘛,時間長了,大腦裡對應的那部分果然退化了,確實不行了。
璟都艾美2字头插旗小青埔商业用地
按照這個邏輯,如果每天花大量時間刷短視頻,可能不僅僅是浪費時間的問題,那種持續的短暫刺激,可能進一步影響人的神經迴路。確實有不少人刷那玩意太多之後發現對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沒法集中注意力,可能大腦生理結構上也被短視頻給影響了。本文實在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標題,隨便從這裡起了一個。
不過短視頻也不是什麼洪水猛獸,這裡依舊說的是“過量”。
另一個問題就是習慣的養成問題。
那本書的作者說,習慣的養成是基於頻率而不是時長。
侯康配成軍 郭正亮揭「綠營把趙少康當假想敵」:未來這樣打
比如咱們想養成一個天天跑步的習慣,可能不少人第一反應是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每天跑步五公里。
金曲33/「台北的天空」原唱王芷蕾 凍齡獻獎美成這樣
血脉
這種操作大概率會因爲前期太艱苦,跑幾次就徹底放棄了。其實大家反思下,就能發現曾經絕大部分下定決心要搞的東西,都因爲瑣事而中斷,中斷了再撿起來就會感覺非常抗拒。因爲每次想到“跑步”,第一反應是肺在燃燒,腰痠腿疼,心理本能地抗拒。
萧美琴花莲造势 哽咽喊话乡亲:我回来了!
真正的做法應該是,把每天的目標定的足夠小,然後重複一百次,先讓大腦把基礎反饋鏈路鋪設起來,腦子裡冒出“跑步”這個詞的時候也沒那麼痛苦了,纔算是培養習慣的第一步。
而鋪設反饋鏈路的辦法,其實就是“次數”和“頻率”,每次劑量小一些,堅持的天數長一些,慢慢做到“無痛下樓”。有跑步習慣的小夥伴都知道,下樓纔是最難的那一部分。
這個意義上講,“培養新習慣”,有點類似器官移植。
一個病人需要一個新器官,跟一個身體不好的人需要加強鍛鍊差不多是一樣的,前者需要一個符合自己配型的器官,後者需要一個適合自己的新習慣。
但是“移植”完之後,纔是大麻煩。正如身體會對新器官產生巨大的排異反應,咱們往自己的生活中注入了一個新習慣,也會產生持續的排斥。於是接下來就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把這個新習慣變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而這個內化的過程,可能最好的辦法就是“無痛”,把行爲難度使勁降低,然後增加頻次,比如先定個小目標,每天跑步五分鐘,先堅持100天看看情況。習慣了再加量。
這一點我還有個身邊的案例,我的一個同事他和老婆以前都在大學教書,後來太缺錢,他出來幹私企,他老婆繼續留在大學教書。幾年前周圍的人都讓孩子學鋼琴,他們家也送了過去,但是他老婆每次開車來回一個多小時,只讓孩子練二十分鐘,到時間就撤。他一度還跟我們抱怨,說他媳婦就是矯情,教書匠看書太多腦子固化了,不知道從哪看了些奇怪理論,這不浪費錢嘛,因爲哪怕你只彈五分鐘,人家也是按照一個小時收錢的。
這不幾年過去了,其他人絕大部分都放棄鋼琴了,他家孩子反而在繼續。現在每天彈四十分鐘,都不用家長提醒,每天到時間自己就去練了。大家不要覺得每天四十分鐘也不多,凡事每天能做這麼久,時間長了積累起來是非常可怕的。
尾聲:
假期其實寫了一篇別的,今天這篇是有感而發,所以不準備寫太長。
最大的體會,還是我們在過去的時間裡,用習慣給自己做了個籠子,形成了穩定的行爲模式,慢慢生活也就變得一成不變,也不想改變了,任何變化都讓人痛苦不堪。
不過有些事還是必須要做的,比如中年人,尤其中年男性,絕大部分身體狀態都一塌糊塗,可一家老小指望你,你躺醫院去,那成啥了?
与虎谋皮!家八哥「肖想」环颈雉美丽尾羽
大家知道“住院部第一定律”吧?醫院的住院部有個說法,說是你只要因爲某個病住進去一次,今後還會因爲這個病再住進去第二次,還有第三次。
所以還是得好好想想,改掉一些小毛病,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身體儘量不要出問題。同時有了理論武器,也可以幫助孩子改掉一些小毛病什麼的。
還有句話想跟年輕的小夥伴分享,世界上99%的工作都是熟練度的問題,除了前端科研,那玩意是真拼智商和悟性。絕大部分工作只要入了門,有了相關的資源和平臺,連頭豬都能勝任。
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不要隨便定義自己,多去練,多去重複,等着大腦也發生優化,積累優勢,很少有什麼東西是真學不會的。
全文完,既然看到這裡了,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如果轉載本文,文末務必註明:“轉自微信公衆號:九邊”。